扫一扫下载APP
Android | IOS |
关注令才科技
本篇共收录了3位财务共享负责人的观点。
作者一:某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人
1对于保障类商品采购改为预付款操作;公司防疫类物资采购也有部分的流程变化。对于非标业务,由上海团队处理,武汉团队保持标准业务处理。
2资金付款、报税部分可远程,但是涉及金税盘、网银U盾,需要从公司取回在家远程操作。
1疫情发生前期预警,尽早完成了大部分业务处理。剩余部分业务远程办公。但远程办公模式下,部分员工无电脑导致无法远程,部分业务效率略受影响。
2供应商实物发票问题相对较大。原流程是供应商发票邮寄至公司后审核付款。但疫情下,一方面快递受影响,一方面无法到公司收取发票。临时的解决方案是与采购部门协商制定供应商信用清单,对于账期短的业务,通过发票的电子影像或者数据模板进行审核付款,疫情后收集纸质发票。如疫情影响时间长,目前也在论证在其他城市设置临时发票接收点。
3费用类单据,原来也是纸质单据集中后审核付款,现在变更为OA挂接附件方式。移动扫描提单、商旅等项目正在进行中。
1期待专票电子化能尽快提上日程,纸质发票的收集与归档确实影响着自动化和远程操作。
2财务共享整体的风险评估、预警与应对要考虑周全。实际上我们去年就开始梳理各个流程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等级,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原来大家认为自然灾害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不太重视,但是现在状况确实给大家上了一课。所以我们觉得,无论是共享还是企业,风险评估、应对、预演还是要做的。
3关于SOHO办公。我认为可以考虑,但是需要看财务共享的定位,多大的业务范围适合SOHO办公。我们的财务共享并非单一的按照分子公司的业务要求执行标准,我们共享偏专业一些,负责建立标准,并且对前端业务、财务BP做指导,可以说我们的共享管理职责更多一些。
4关于财务共享定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看财务共享的负责人。包括财务专业度、管理力度、权威性等。如果负责人弱一些,共享就会被动。财务共享负责人一般是汇报给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一般在企业里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通过财务总监就可以争取到共享的高价值定位、获取资源、协调业务等。
作者二:某企业财务服务中心于建
1节前迅速建立全员春节行程统计汇报机制,每个员工春节目的地,途径地,对于途径疫区的,强制要求变更为直达,或变更出行方式。对于目的地为湖北的,要求员工放弃春节返程探亲,待疫情结束后给予7天带薪假补偿。
2迅速建立身体健康报告机制,员工每日汇报健康状况到直属领导,层层汇报至中心行政部。
3节后员工返程要求自我隔离14日方具备到公司办公的资格,在政府明确复工日期之前,各组在住处远程办公。
4技术部门、行政部门以不耽误正常工作为基本前提,迅速开通员工vpn权限,指导员工安装teamviewer远程软件,确保技术上不存在办公障碍。
5在中心前台配备免洗洗手液,挂烫机,员工进出需完全消毒,员工按组分配消毒酒精,办公区域每小时由保洁人员消毒一次。
6每组办公人员必须相隔至少一个工位,减少交叉传染的机会。
7员工就餐分散于多处,不得交谈,就餐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必须自带午餐,不得订外卖。
8员工上班通勤不得采用公共交通,必须采用自驾车,共享单车,步行方式,较少交叉传染的机会。
9采用钉钉,腾讯会议等远程办公软件,建立会议制度,汇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沟通及时准确高效。
1制定多种情况的应急预案。
2论证取消常规办公场所,只保留必要人员在小的办公场所。此模式需特别注意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监控。
3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将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者三:某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人
最近在疫情的情况下,在家禁闭的时间,做为一个老共享人,面对疫情的发展,在政府的管控和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共享中心这个后台可以输出什么,如何做运营支持做了如下思考:
1对于保障类商品采购改为预付款操作;公司防疫类物资采购也有部分的流程变化。对于非标业务,由上海团队处理,武汉团队保持标准业务处理。
2在以上基础上,本次疫情工作,正常的防疫工作都大同小异,我就不再这过多的阐述,重点基于业务工作做的思考给大家做如下分享,疫情下共享中心的作业平台并未产生太多的不良影响,但对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思考:
(1)因国家档案管理政策下的实物档案的管理要求,业务端的实际档案无法进行传递;
(2)远程人员管理及现场人员管理中,对管理人员的提出挑战也带来新模式的机会;
(3)对现在已有的端对端的流程设计,移动化的电子传递、审核及归档,对共享的业务提供了新的商机。
2电子档案合法化是一下趋势,未来企业的业务单据的电子化,会是未来企业数据化转型的重要驱动以及支撑。不固定场所办公的场景下用标准化的审核模式下产生新的人力管理模式(如众包模式),并形成更多的创新的人力管理模式。综合以上的模式运营业下,未来的财务会计从计量的业务到财务确定业务状态的模式,结合信用体系,可以形成业财融合的下的风险体系,形成事中事前的预警体系并于企业经营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