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令才科技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振翅”,带给人类的进步都呈倍数效应。“大智移物云链”让各行各业都开始了以智能化为目标的转型以及实践。
2021年4月,全球RPA巨头厂商Uipath登陆纽交所,市值从五年前的1.09亿美元一路飙升至350亿美元,给本就“红到发紫”的RPA猛添了一把资本的火,被贡上“技术神坛”,仿佛不和RPA扯上点儿关系,就不够智能化。
那么,企业在财务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使用了RPA就能达到降本增效,达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目标了吗?财务智能审核不就是RPA吗,这两个有什么区别?这些疑惑想必你也曾有过,那么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财务智能审核与RPA的区别。
你对RPA有多崇拜,就对智能化有多误解
说到RPA,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地了解它,或者说我们对于RPA或多或少有些误解。
RPA,全称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中文也叫“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2018年火起来的一个领域,在财务行业使用相对居多。
RPA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预先设计好使用规则,就可以模拟人工,进行复制、粘贴、点击、输入等行为,完成大量“重复性较高、规则较为固定、附加值较低”的事情。
举个通俗的例子,RPA可以称之为一个“超级外挂”,玩游戏的小伙伴应该更了解,游戏过程中为了不被电脑踢掉,要隔几秒动一下,而有人不想守在电脑前面点鼠标,就使用了点鼠标的外挂,这种外挂就是RPA的一种。
与一些企业在交流的时候,一提到财务智能审核,很多人都有疑惑,都说RPA很厉害,我们已经有了很多RPA机器人,为什么释放的人力有限?为什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对财务智能审核和RPA的差异从本质上就混淆了。
代替人手 PK 代替“人眼+人脑”
说到财务智能审核与RPA的区别,就要从最根本的层面,也就是财务审核的现状和痛点来分析。
会计审核的业务现状是纸质单据多、信息格式复杂、审核规则多、记账规则杂、财务人员多,由此引出会计审核的痛点,是审核耗时易出遗漏、业务水平难以把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财务数据应用受限以及单一技术无法解决。
传统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审核环节的逻辑,就是人眼先识别信息,储存在大脑里,然后根据大脑记忆的审核规则,对这些数据信息做出判断。
这个模式下,会计人员通过影像系统、费控等系统核对数据信息真实性,会计科目一般由会计人员手工录入,或者一部分科目通过映射生成。
传统会计审核的过程如上所述,那么要想达到财务的智能化,就要沿着这个逻辑去分析:是否有技术能模拟人眼来获取数据,模拟人脑储存数据,模拟人脑学习规则并做出判断?
因此,财务智能审核和RPA的核心差异就显现出来了:RPA的核心是流程的处理,智能审核的核心是获取数据和通过建立规则处理数据。
三大方面,看RPA与智能审核的区别
RPA是替代人的手,在原有流程上模拟人手完成鼠标、键盘等操作,完成流程处理;智能审核是替代人的眼和脑,模拟人眼获取信息,模拟人脑通过处理信息建立规则和执行规则。
一个是人手的动作,一个是人眼+人脑的动作,二者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事情。
首先,从业务场景的层面来分析二者的差异:
从场景类型上看,RPA是流程性的业务场景,如银行回单查询,一次查询需要鼠标操作20次,键盘操作10次,完成一个电脑操作;智能审核是规则性的业务场景,如单据审核、科目判断等,需要一个结果。
从流程长短上看,RPA的流程长,需要在电脑上操作几十步骤;智能审核的流程短,一般是三步,即取单、审核通过、科目选择。
从规则方面来看,RPA的规则少,要求绝对清晰的规则;智能审核的规则多,几千条甚至上万条,清晰最好,不清晰也可以,加入机器学习可以梳理出来。
从信息格式上看,RPA处理的必须是结构化的数据;智能审核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都可以处理。
从处理数据上看,RPA的数据量很少,多是在电脑端处理;智能审核的数据量很多,是在服务器上处理。
其次,从解决方案的层面来分析二者的差异:
从技术描述上看,RPA是纯流程自动化的技术;智能审核是OCR+人工补录平台+规则自动化+AI机器学习模型。
从系统接口来看,RPA不做接口,前台运行,替代人工操作鼠标、键盘;智能审核需要做接口方案,后台运行,无需前台人工干预。
从是否需要服务器来看,RPA不需要服务器,一般是插件式安装在电脑上;智能审核需要,而且会有大量的数据存储和运算。
从技术专业要求来看,RPA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按照原来操作流程做前台配置即可;智能审核的技术要求高,需要做大量数据处理、规则建立、模型训练等。
第三,从价值效果的层面来分析二者的差异:
从替代人工多少来看,RPA替代的少,是财务纯手工在电脑上操作、重复性的操作少;智能审核替代的多,直接可以替代掉会计审核的岗位。
从附属效益来看,RPA反推流程标准化,避免人工操作失误;智能审核反推财务审核、记账标准化,提高审核质量和审核效率。
从数字化转型来看,RPA无任何数据或者很少数据产生,达不到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数据量;智能审核能够获取大量结构化数据,还可用于数据分析、风险监控等,是真正的数字化转型。
小结
RPA是连接器,是摆渡车,也是超级外挂,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多软件系统能够更好的连接与协同,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关键词是流程,RPA适用于流程性的业务,特点是多鼠标操作、多键盘操作;
但是如审核单据,并做出决策判断的事情,RPA很难做到,这需要获取大量信息、处理很复杂的规则,这就需要智能审核发挥它的价值。
“RPA如同人的双手,自动化执行企业工作流程中‘大量重复’和‘规则明确’的工作任务。但如果只有双手还不够,我们需要有一双能看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才能把任务处理的更好。”有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过。
ToB市场能持续发展,无非就是要创造价值。
如果一套系统能让未来的办公生活更方便、能让既有流程更简单,这种价值就值得存在。按照这个逻辑,RPA和智能审核都能创造各自的价值,只不过二者的逻辑和执行层面都有差异,更不是人们固有认知的,二者就是同一件事。
只有经历过洗礼和反复验证的技术,才是会被市场认可的技术。希望大家可以正确的认识RPA和智能审核,合理规避一些误区,正确的部署、评估这些技术,真正能解决企业的痛点,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