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下载APP

Android IOS

关注令才科技

400-167-8089
2020-03-25企业动态

令才科技CEO王泽:中国财务共享将逐步进入后共享时代

今天这期直播的内容我们定义为不确定环境中,财务共享中心会迎来哪些挑战和机遇。这次的疫情对全国经济及各行各业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我们一直在共享领域服务,我本人在共享领域有10余年的经历,在疫情开始时我们就察觉。


共享是集中作业模式,疫情情况下导致我们没办法集中,所以在春节我们就写了很多分析性的文章,判断在各种不确定的前提下,共享中心应该如何应对。


除了自己总结,我们也跟很多企业共享中心负责人交流,看看大家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共享中心会遇到哪些个性化的问题,又是如何应对。春节前后我们收集了12个案例,感谢12位好友给予的大力支持。,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我们公众号看一下。12个案例分享了在整个疫情过程中,大家是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也提到了未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措施和方法。


今天这个分享,其实是基于我们原来的一些思考,和整合的12篇案例,以及和在不同的朋友圈、微信群里大家在探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整个分享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个是黑天鹅事件下企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各种不确定下的影响首先冲击的是企业,共享中心作为企业的一个组织,企业会面临什么样的变化,共享才会对应相应的动作。


第二是企业受到影响下,财务共享中心会迎来哪些挑战。这个我们会基于共享的特点来分析,共享中心有哪些典型的特征,在这些典型的特征背景下,这些不确定性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和挑战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其实对比来看财务共享中心与企业类似,都是一个组织,组织既有问题,也会在问题中迎来各种发展机遇。


最后一个想和大家聊的是,在各种不确定的前提下共享中心会有哪些应对措施。我们捋出来五大方面,10-20个的应对措施,会结合着我们收到到的案例进行分享。


黑天鹅事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一部分是社会环境,一部分是自然环境,这方面我最近这两年感触颇深。


一方面,社会环境下我们整个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开放,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之前听美团创始人王兴分享过一个企业发展三段论,即市场驱动、经营管理驱动和创新驱动。第一阶段是市场阶段,需求很大,产品和服务是只要有就能卖得掉,不管好不好。当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需求侧购买能力也提升,产品和服务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了,而是产品和服务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经营管理驱动阶段,企业要化更多精力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现在大部分行业是处在第二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会提出供给侧改革。当然有部分行业充分竞争下,需要通过创新来进行质变。


另外一个是自然环境,现在的疫情对我们冲击很大是全社会性的。疫情带动了社会对口罩、口罩机、防护服等产品的需求。前几年的雾霾,空气净化器、工厂用的净化设备需求旺盛。


不管从社会环境还是自然坏境来看,我们是信息传递也好,全球一体化也好,当我们交流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就会越来越多,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


前几年我们在思考,尤其我们是做财务信息化自动化的,我们也在看,技术是有一个周期性的,3-5年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这次疫情确实给大家冲击还是蛮大的,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其实有很多我们认为很正常的业务在不确定中我们不堪一击,很难应对。


所以,在外部整个环境变化下,不确定性对于整个企业的冲击,第一个是产品、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发生变化,我们把这项定义为核心;第二个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我们把这项定义为基础。


产品和服务里,第一个是产品本身。供给侧重数量,需求侧重质量。比如我们花1000块钱买的电视,原来用1年,现在我们可以花2000块钱买电视,但是希望能用5年;并且要具备各种功能。在需求变化的前提下, 供应商怎么办。


另外一个点是产品和服务的迭代能力,企业能不能跟得上社会的需求。当个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带动整个企业服务更加多元化,企业就会越来越壮大。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差,尤其是这么多不确定的前提下,大企业的存活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将会把我们所有的产品产业囊括在里边。


产品和服务的变革,背后的推动是企业的运营能力。我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先不先进,能不能跟得上需求侧对于我们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另外就是管理手段先不先进、灵不灵活,能不能跟得上市场变化,整个的管理水平是不是有整体的提升,在这样的挑战下企业也迎来了很多机遇。


从技术来讲,技术快速覆盖,推动我们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会加快。


另外企业的运营能力会得到增强。我们预计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会意识到,纯靠人的经验和靠人执行,很难有长期的发展。


我们觉得会出现越来越多伟大的公司,他的运营管理能力很高,产品服务越来越多元化,持续的发展能力会越来越强。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们从财务共享面临的问题反推过来的。企业端传递过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去看财务共享中心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企业发展背景下,财务共享的挑战与机遇


财务共享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不确定情况下,共享的这些特点会受到特别大的冲击。


第一个是人员集中,共享中心需要集中办公。


二是财务共享的岗位细分,每个人就只做这一个岗位,共享中心的岗位越细分效率就会越高。

三是业务集中,全国的业务要收到共享中心处理。


四是业务标准化。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必须强调业务规则的标准化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业务越标准财务共享处理效率就会越高。


最后就是系统化,我们常见的信息系统,包括现在很多的技术都是固定的,系统流程、功能都是写死的。我们常见的自动化是固定的规则放进去的。但是,当有不确定发生的时候,这些固定的系统规则能不能满足业务及时性的要求。


很多企业在分享经验时遇到一个问题,共享没办法归集纸质单据,没办法集中扫描了。平时也是一样,企业因为紧急事项有个业务要改审批流程这种问题怎么办?我们要收集需求,评估需求,开发、测试上线,快的话也需要几天时间,但是业务立即就想要用怎么办?


传统财务共享业务特点导致共享管理缺少灵活性


这是我们总结的标准化共享中心的特点:业务集中、人员集中,岗位的细分和业务标准化、系统化。在这样共享中心的特点下我们面临的挑战:


人员没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失业。最近我在跟一些企业的共享中心在聊,确实是因为业务下降了,尤其是一些面向个人消费的,比如零售、电影、餐饮等,业务都没有了,共享中心即使人员集中了也没办法工作,他们之间的灵活性也相对差一些。当然很多企业都会有社会责任,在这个阶段下很多企业都说我们不会裁人,我们业务肯定会回来,但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确实面临这种问题。


另外业务没办法归集。疫情下我们收集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纸质发票的问题,大部分供应商的发票没有办法快递,或者可以快递但是没办法收集(原来很多企业一般是直接寄到共享中心,由共享中心扫描到系统)。


另外就是业务的灵活性,比如今天买了一个防疫的用品要快速的付款,明天我们要捐赠一些东西,这些东西需要特批,需要特殊记账的处理,特殊的审核,共享中心标准化的作业对此类业务能否满足,包括信息系统也是一样,这都是挑战。有一部分的共享中心会让供应商直接把发票扫描,通过远程的方式审核付款,疫情过后再把纸质发票收集上来。


任何不确定对组织而言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及很多企业财务共享中心也在思考,这种不确定下共享会迎来哪些机遇。我们总结了五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得到应用、组织模式出现多种模式、管理制度会更完备、多职能共享得到发展、人工管理得到进一步优化。


信息技术:远程、线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是趋势


我们把信息技术做了一个汇总,常见的信息系统我们就不提了,费控系统、影像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这些都是常规的。我们看新的技术在共享领域里有哪些应用。


第一类是线上化


很多企业在做“移动”,例如移动报销、移动提单这类的。还包括远程办公、集中采购、商旅、商城。差旅集中采购例如滴滴,办公用品的集中采购例如京东、苏宁,还有一些我们企业系统内部的采购系统。


在前一段疫情应对案例中,阳光保险、富德生命保险在分享经验时,都有一个很突出的点就是移动提单。在疫情前提下,大家没有办法去职场上班,没有办法集中提单扫描,富德生命就有自己的移动APP,让所有的经营事项就通过手机端自己去扫描移动审批已经很流行了,web端、移动端都可以处理。可以建自己费控的APP,也可以和企业微信去做对接。共享中心的移动审核现在少一点,但其实也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审核这些单据——审核、记账、完成资金支付。


另外,远程办公。例如VPN在线远程等方案,我们在收集案例时也看到,大家都在用VPN远程,但是企业里面的资源耗用非常大。我在和万达电影于总聊的时候,就发现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些非私有化的业务。


现在我们为什么要用VPN,是因为我们要进入公司的内网,所以有各种安全认证,未来我们越来越开放的前提下,企业的财务系统是不是也可以放在云上,我们是云服务了,我们在家远程办公就不用VPN了,自己就可以处理了。


第二类是OCR


OCR在2017年、2018年财务领域火起来。有“智能”两个字,这些年在不同行业里人工智能都特别特别火,只要加上智能化,我们都非常有兴趣。


最初交流时,觉得大家对OCR的定位不是特别清楚。其实OCR就是一个工具,把我们图片转化成结构化数据。需要更多的要思考后面怎么利用?


OCR加数字化,我们可以数字化转型;如果后面就加上了OCR的自动提单,就是手机拍发票,拍完照后,自动提单,不用我们在web、移动端敲半天信息,这也是一个场景。


另外就是OCR加智能审核,就是前端发票、合同、采购清单给到财务了,OCR把票据、信息识别上来去做智能审核,不需要人工去做单据审核,这也是一类尝试。


第三类是机器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做智能记账。其实一些简单的场景我们可以做映射,自动化,几个数据关联,生成科目。但是有的企业核算规则非常复杂,它除了用我们的ERP系统或者费控系统里面这些段值去生成我们的科目除外,还要参考原始单据上的信息,去生成我们的记账科目。但是原始单据上的信息是不规则的,不像我们费控里面提单是10几个、20多个段值就可以了。


现在有人开始研究从企业历史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来跑。举两个例子,像我们原来常说的Google AlphaGo第一代,就是把很多棋谱给他,他自动生成下棋的规则,还有IBM Watson,把病例的数据给它,有病例和疾病的结果,他就开始分析里面的逻辑关系。当这个病例出现某类信息,就判断你可能就得了什么病。


我们记账的机器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把过去半年、1年的数据,例如经营数据、科目等,机器学习就会自动提炼出来,根据企业的历史规则,就应该是这样记账,相当于我们拿机器学习构建出很多老会计。和IBM Watson是一样的,用机器学习构建出很多老专家来,帮我们去看病。


还有机器学习加头寸的分析,像阳光保险很早就开始,尝试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预测头寸,我们每天需要多少备款。另外就是智能分析,很多数据过来了,我们根据数据的情况,可以做很多经营分析的动作。


第四类是支付,智能路由


最近才听说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做了。我们所有的支付通道,我们用什么样的规则来保证通道效率更高、成本最优。比如我们企业支付通道有银行、第三方,银行和第三方的支付时效、成本、安全性都不一样,业务的支付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如何选择。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支付、智能路由来解决。银企直连、第三方直连,都可以帮助企业完成自动的支付、付款、收款。


第五类是税务


尤其这两年,从2015年、2016年营改增后,政策变化很多,服务商也是很兴奋。我们企业内部的税务多少年都不太规范和标准,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突然间迎来了春天,各种自动验真,自动认证、一键申报,税务分析产品都上市了。


我们也分析了这些业务产品和流程,以我们的经验看,自动验真、自动认证比较成熟,一键申报大家要详细看看,申报是怎样的申报法,有些客户确实是做到了,有些呢,我们听说是人工报的。


还有一部分是发票,发票的电子化趋势,前几年是普票电子化,去年深圳开始发布区块链发票,今年初是专票电子化。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很有意思。电子发票是开票方很方便,我不用打印,出一个电子发票就好了,但是对于收票方共享中心还是很难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普票电子发票直接入账的流程,还是收到发票后,要打印出来。对于共享中心而言,我要打印出来,然后再扫描,我拿扫描件再去审核报销。


现在市场上有PDF版的电子发票,有区块链版的电子发票,马上出的专票电子发票叫OFD格式电子发票,那这些不同格式的电子发票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共享中心后面的流程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一直认为电子发票很厉害,以为从系统里传过来就可以入账了,不用再做什么,但是PDF版的电子发票还要做识别,区块链版的电子发票还要再打印出来,并且区块链发票还没有进入税局的抵账库,OFD发票出来怎么办,还不太清楚。


第六类是电子化


在2013、2014年,有的企业已经不全部打印会计档案了。例如明细账、凭证直接电子化保存。但是那个时候,大家还是谨慎一点的,随着2016年财政部出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符合我们电子归档的,就可以直接电子归档


除此外,还有一个是电子智能收单柜。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用了,不再需要人工收单,企业有一个像ATM机一样的箱子,业务人员整理好单据不再交给财务人员,也不用再扫描,我们把单据粘贴好之后,放到智能收单柜里面,它会自动的帮我们扫描,关联到报销单里面去,自动的分类,然后通过机械臂把单据单独存放,如果审核没有问题的话,它会自动归档,然后通知我们档案管理员去拿档案。


以上是我们看见的案例中,非传统的财务系统一些新鲜的技术应用。其实还有很多,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区块链等一些概念,我们今天就不提了。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过实物的东西,我们只是研究,我们今天只分享我们能看得到的东西。


最后是RPA


从2017年开始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宣传,2018年、2019年还是非常火的,大家对这个东西是非常神话的。RPA这么厉害吗?这个财务机器人能替代人?


我们在定义它的时候,其实是类似于OCR这样的一个工具,它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思考用这个工具干什么。


我们为什么把它定义为RPA+一切,是因为我们把RPA定义为系统自动化的一个补充。哪里系统存在断点,我们都可以拿RPA帮他补充。只要我的业务足够标准化,RPA技术就能实现,但是我们企业要不要用RPA,是要考虑投产比的问题。例如我们RPA上线后,最终能替代我们多少人力。当然如果要考虑企业的智能化,要跟公司去申请一个人工智能的项目,这是另外的一个考虑。纯从业务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看业务流程是不是足够标准化和固定化,另外一个就是投产比的问题。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接触到、能够看到的技术。说的有点笼统,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私下再沟通,每一个我们都有做过认真的研究。


信息技术:远程、线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是趋势


综上,我们认为线上化,远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大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技术有太大的期望值,我们不要神话技术,要客观的看它是否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这里我们提到几个点,


第一点,在不确定的前提下,包括在疫情的前提下,信息化的发展是会迎来一个机遇的。但实际来讲,信息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是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前提。不是说现在不确定性挺多的,我们上一套信息化系统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了,还是要回到本质上去,就是我的业务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技术,这个技术是不是能够真的解决我的问题。


第二点,在越来越不确定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技术,越来越多的人会深入的了解某一项技术,有更多的人看到更真实的技术效果。

最近这些年,RPA是一个、人工智能是一个,他们到底能起到多少效果,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的。虽然有时乙方说的天花乱坠,但是我们要看服务商的案例是什么样的,是放在什么样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去实现的,哪怕他给我演示,那我们要去看他的背景是什么,它面临的业务复杂度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本企业的业务复杂度又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解决问题。


第三点,业务的标准化程度越高,信息化的程度就会越高。一些人工智能专家在宣传时,我们觉得其实是夸大的,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像人一样处理那么复杂的东西,但是那是未来的,可能是10年或者20年以后的事情。从现在的人工智能来看,就像OCR、人脸识别一样,他会有一个概率在那。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工智能还是从历史数据去跑。今天下午我们在听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个分享,秦院长在分享一个观点:人工智能有三个基础,分别是算法、算力、数据。算法就是我们要有一个规则去跑起来;要有历史数据,我们要利用算法从历史数据中去把规则建立起来。另外我们要有算力,一套硬件,GPU服务器。这里面一个关键点就是数据的问题,就是你的数据质量和数据量,这些决定了算法跑出来的规则是不是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们现在看从历史数据里面跑规则,不管是深度学习或者其他,它都有一个概率的问题。比如我们看OCR的准确率达到97%、98%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而且是那种常见的、质量非常好的票据。但是有好多人在前期宣传时就有所夸大,大家会觉得你的OCR为什么不能达到100%呢。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如果我们希望它发挥更多的作用,那需要我们把前端业务的标准化程度再提高一些。传统的自动化技术是绝对的,我们现在常见的信息系统,如果业务不标准,其实是根本实现不了。例如我们要建一个审批流,我们必须要把他固定下来,很难做到智能化的灵活,所以如果我们对于信息化有所期待的化,我们就要对业务端的标准化有所提高。


第四点,我们认为,自动化、智能化是终点,线上化只是一个过程。我把操作从线下搬到线上,其实还是人在干活,但是实际上自动化、智能化才是代替人力来工作的,这是我们一个终点。


我们现在看有些企业把线上化和互联网化当成非常重的战略点,我觉得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自动化、智能化才是我们的一个终点。


最后一点,我们认为智能化和人工的结合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合理模式。这里面的关键词是“长期“、“合理”的,因为共享中心这种组织模式肯定是大型企业才有的。国内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管理模式非常不同。


举个例子,阳光保险集团,我们在提单差旅费和招待费的时候,对于常见的这些费用,公司要求是你就拿费用的发票过来就可以了,对于一些重要事项可能需要领导审批,审批通过了,然后提单就好了。但后来我就发现,其他的大公司,你要提供其它的附件,还需要提供有多少人吃饭,还需要提供菜单,看菜单的定价是否合理,还要去看人均餐费是否超出范围。后来我发现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言,他对于经营事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会有很多自己的要求,不管是合理性也好,真实性也好,还是我们内控的要求也好,对于我们这个业务水平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那对于我们财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当我的业务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尤其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而言,规则越复杂,流程越复杂,同时财务的单据也越来越复杂,最后导致审核、支付的流程越来越繁琐。


自动化是能够解决标准化那一部分,但是还需要有人进行一定的补充。对于非标准化的那一部分,人工智能的效果并没有那么乐观,它对于我们财务的工作的影响,没有很多人宣传的那样大。我觉得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很多基础性的业务,但是还会有大量的管理性的规范和个性化需要解决。尤其是中国企业会面临着大量个性化的东西。


在技术未带来根本性改变前,灵活的组织模式是必要选择


其实技术虽然说很好,但是当我真正的认识到技术带来的价值,你会发现技术还是没有办法彻底的改变我们整个的财务工作,所以在应对不确定性的时候,还会有各种的业务模式或组织模式出来。


1.多地备份


对共享中心而言,有些企业会做多地备份,国外企业尤其突出。


在多个城市建共享中心,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当一个城市的共享中心出现问题后,另一个地区的人能把共享中心的业务接起来,这样就能保证服务的持续性、连贯性。但在国内企业提多地备份的比较少,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实际操作落地的很少。


我们这次调研的企业中有两家企业做了多地备份,分别在武汉和北京都有共享中心,他们就明显的提出来一点:当武汉的共享中心不能运转后,北京共享中心的人员能把业务承接起来,至少保证业务是不间断的。


2.临时备份


这是顺丰分享的一个案例。顺丰的共享中心也是在武汉,他们的一个措施就是,所有非武汉本地的共享中心的人员,因为春节都回家了不在武汉,那么开工之后就都到广西南宁,大概有20多个人,然后全国的单据都改邮寄到南宁,在南宁做了一个临时性的备份,来保证所有的业务不间断。


3.soho办公


现在很多人都在提Soho办公,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办公,那疫情过后,恢复到正常时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员工soho办公。

对于共享中心而言是可以实现的,就是加一个VPN,但还会涉及到绩效、团队融合的问题。所以说,Soho办公在共享的模式下是有条件实现的。


4.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就是原来我们常说的BPO,这种模式在国外很流行,国外很多企业对于非核心、交易量大的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BPO公司来做。BPO公司是有多地备份、专业的管理方式来满足业务连贯性。


我们这两年发现一个现象,国内企业业务的规范性和数据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大家对BPO的接受度低一些,有的企业会觉得财务的东西怎么能外包呢。其实BPO不是指把所有的业务外包,而是把一些常见的、量大的,自己不想做的那一部分外包,让外包公司来保证企业业务的连贯性。最近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企业开始思考这个模式的可行性。


5.劳务外派和实习生


有些企业财务想把业务外包,但是公司又不接受,共享又不想招人,那就是财务劳动外派的方式,就是劳务外包公司派人员到企业现场办公。


说到实习和兼职,百胜的共享中心是我们看到做的最好的。有一次去百胜参观学习,了解到他们有大量的实习生来满足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要求。当然在实习生和兼职这样的模式下,我觉得对于业务的标准化、业务岗位的细分,以及人员的招聘和培训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能在人员高流成性的情况下保证业务的平稳。当然,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成本低,而且灵活性。

“组织的灵活性,对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组织模式的改变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组织的灵活性对共享中心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评估多地备份、实习生、劳务外派等模式的投产比;评估有没有必要为了偶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建多地备份;如何保证服务水平的稳定性,服务时效、质量、支付的时效等等;外包/实习生的绩效、工资怎么算,日常沟通怎么办?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我们感觉就是远程办公之后,沟通效率低了,大家几乎都是在线上,可能从早上8点一直开会到晚上12点。另外就是团队建设,团队凝聚力没有了。


所以说,在整个的组织模式变革中,我们要考量:我们获得的那些,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失去的那些,是不是我们能接受的。


持续的危机意识需要相应制度与措施来建立


共享中心有没有持续的危机意识和相应的制度。记得我们在阳光保险集团做共享的时候,我们会做很多的应急管理方案,很多都是偏业务端的。比如我们要承诺审核时效、审核质量,但是业务就是很着急,那怎么办,比如可以建绿色通道。所以当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各种应急预案都有了。


有一些外企会做应急演练,比如这个城市发生海啸了,那他们会用飞机把这个城市共享中心的人拉到另一个城市,配备相应的设施。


但在我们接触的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大家都忽略了在不确定情况下共享中心的应急措施和演练。之前跟一个朋友沟通中也了解到,他们去年底也在考虑是否做一些共享中心应急演练的方案,当时团队都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没有必要做这个准备。但是,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就让大家还蛮感慨的。有些事情我们认为是偶然发生的,比如黑天鹅事件我们会认为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知道它一旦发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在潜意识里我们都会想要做一些应急准备,但实际却没有行动。


第二点应急机制,当时跟欧普照明的高层沟通,聊到在疫情的情况下,系统没办法正常运行了怎么办?他们提到一点,在系统建设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备份,就是能够随时把系统切断,切换成人工处理。这一点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平时我们在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会在系统功能上做备份,但好像很少接触到系统用不了了,要考虑人工切入的时候要怎么办。


系统是一个,标准化也是一个。比如共享中心有标准化的审核规范,当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办法执行这个审核规范了,那怎么办。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备份方案和切换的演练,还是要做的。


另外就是成熟度评价和优化,成熟度评价是指共享中心的业务、人员、系统的稳定性是否足够成熟去应对不确定性和业务变化的需求。就像我们刚说的互联网公司,今天开一公司,要把业务纳入共享中心,可两个月后,又说这个公司不做了,能不能随时切换回去,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其实在机制里边,我们看到了外资共享中心和国内共享中心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差异:外资的共享中心会做更多的成熟度、精益化管理、流程优化,但我们发现国内的很多企业提得比较少。国内的企业提的比较多的是信息化、人工智能、业务范围。


多职能共享:能够高效实现多业务联动以应对不确定性,实现更高的共享价值


我们能不能借着这么多的不确定性,把更多的业务纳入共享中心,以实现当面临不确定环境时,我们的业务能保持高效的联动。


我们列举了核算共享、资金共享、税务共享、数据共享、财务管理中心。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实现更多的业务纳入到共享,其实这也是很多财务人员的一个理想。我们在跟很多共享中心负责人交流的时候也发现,财务人员有时候也在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大家都会觉得,财务的职业必须朝着管理会计去走的,比如说做预算就是比做核算好。我觉得也不是这样的。每个领域都有自己专业性的东西,但是在整个的共享定位来讲,我们认为,可能不会把这些业务都放到共享中心来,但这些业务的集中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未来可能不是放在共享中心,比如说财务共享中心里既有核算、又有资金、税务,可能不是这样,它放在多个里边也行,比如有一个核算共享、一个资金共享,但这样多职能共享对中国企业是更有利的,而且是更有可能实现的。


这里我加了一个GBS。很多人在讲共享中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讲到管理共享、数据共享,财务共享中心更多的为业务财务、战略财务服务,甚至是可以参与到管理中。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把共享中心放到管理平台。但GBS不一样,它把财务、人事、行政、IT、法务等整合到GBS,按照传统共享中心的模式为业务端提供服务。就是财务、人事、行政、IT、法务这些职能按照标准化的、高效的模式为销售、生产、研发、客服等业务提供服务。我们现在看,GBS是把传统的会计工厂放到这了,放在GBS的业务都是那些极度标准化、业务量大、没什么管理动作的职能,它用很多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流程优化的手段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但我们思考可能中国的企业不会走到这个点,原因很多,其中一个点在于做共享中心的人大多都是财务出身,而做财务出身的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我们还是希望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太想把我们的业务给到GBS。所以,GBS在国内可能不是一个方向,而外包可能是一个,就是我把那些可以放在GBS里的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但是管理还是由财务条线说了算。


所以我认为多职能共享是应对不确定环境的一个点,也是提升共享中心价值的一个方向。


人是一切工作落地的基础


人能够正确认识不确定性是关键


对人员管理而言,也会涉及到很多矛盾点。


传统的财务是专才,但面对不确定性是需要通才的。而且财务人员会有一些固化思维,就是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要合规性,必须按照制度和流程去做,但是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需要更多个性化的东西。


还有一个就是意识层面,财务人员比较追求稳定、严谨,但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你有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去制定管理政策、优化变革等,而且在危机意识的引导下,我们在做创新的时候必然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那这些不确定性财务人员是否承担的起。


让传统财务人员去做转型也比较难,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建立一个全职的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团队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


财务共享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推动财务共享进入后共享时代


刚刚我们聊到的技术、组织、制度、人、业务范围其实都是共享中心的运营管理职能,当然还包括共享中心的战略规划,组织文化等。我们认为,随着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中国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会逐步走到一个后共享时代。后共享时代,就是拼运营管理能力的时代。


以前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怎么建共享中心,财务共享的定位、业务范围、信息化等等。后共享时代是从关注建设到关注运营,是共享中心建成之后怎么办,运营和优化怎么办。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确定下,企业发展越来越多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应该更多的思考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后共享时代,作为财务共享中心的管理者,中国财务共享中心的见证者,我们需要探索中国财务共享中心的未来在哪里。

返回列表

携手令才 开启财务智能新模式

获取方案
在线咨询

销售热线

400-167-8089

工作日 9:00-18:00

返回顶部

获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