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下载APP
Android | IOS |
关注令才科技
直播上半场,伊顿全球财务共享中心亚太区总经理潘莉莉首先做了主题分享:《伊顿智能及全能财务转型案例分享》。
作为一家逾百年历史的美国财富50强、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商,伊顿公司也早在2008年在苏州启动了面向整个亚太区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伊顿亚太财务共享中心无论在定位还是运营,都走出了一条带有强烈自身特色的最佳实践之路。
那么,伊顿财务共享有哪些特点?在智能及全能财务转型战略下,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伊顿共享不做“会计工厂”,加速加大数字化建设,减轻传统的财务单,向机器人自动化迈进。
对于伊顿的财务中心来说,定位很明确,不是一个服务供应商,是业务的一个部分,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财务中心。
目前,伊顿已在亚太区域建立了两个共享中心:一个在印度,负责全球除亚太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业务;另一个在苏州,即“国际共享中心”,负责整个亚太区的业务。
伊顿国际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和网络的完善,加强了公司总部对全球业务的财务控制,成为财务内控有效实施的最强有力的保障。通过持续推动流程的标准化与简化,也大幅提升了财务专业流程的运行效率。
从系统上线,战略上非常清楚要纳入共享端到端的服务。实施内控与合规、流程自动化、智能财务分析,然后做业务的合作伙伴。
问题1: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共享中心团队需要更加复合化,对人员技能提升有什么挑战?
伊顿:很多人对共享中心的人有偏见,认为他们不懂财务或者不怎么需要财务技巧就能够工作,我反对这种声音,我认为这取决于你怎么去定位自己。
对于伊顿来说,我们的定位不是会计工厂,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非常强。懂财务是基础,同时要了解业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沟通能力。财务要驱动业务发生变化,改变公司流程,改变合规状况,不能只靠着埋头做账来解决。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持续改善能力对复合型人才是必备的技能。
问题2:基于数智化浪潮已来,下一步共享中心应如何布局未来?
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要,每家公司对共享的战略定位都不一样,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企业在设计财务中心的初衷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企业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未来布局的角度来看,要从一个日常做交易事务的财务中心,向一个知识技能型的财务中心转型。如果只是日常做交易性事务处理,没有办法提升价值,可取代性也会比较强。这是我觉得未来大家要考虑布局的方向。
财务肯定脱离不了业务,那么,只有与业务更紧密的结合,才能让共享中心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直播下半场,令才科技总经理王泽为大家详解,企业在财务智能化转型思路下,如何加“数”减“负”?
企业财务数字化落地的三大必备条件:
第一,拥有海量高质量的数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企业的经营事项或业务事项要形成数字化。所谓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也是在海量的数据中找规律、创建规律,模拟人脑学习规则和操作流程,然后才能替代人工,实现业务的自动化。
第二,与业务匹配的算法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传统自动化的最大差异在于,传统自动化是人把规则建立起来,通过技术手段代替人工;而机器学习是将很多人工难以梳理的场景和规则,由机器从海量历史数据中将规则创建起来。
第三,运行海量数据的算力。目前有很多云计算的硬件软件提供商,完全可以支持庞大的数据运算去解决企业大量的业务问题。
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和新技术的发展,将线下的工作逐渐搬到线上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带来了业务数据量的增加。
内外系统的一体化,一方面企业内部ERP系统和业务系统进行打通传递经营信息并生成数据;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系统进行直连集采的模式。
另外,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广,让我们有更多的方式去采集数据信息,并和财务系统进行连接,能够达到一定数据量的展示。
财务共享等新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了数据质量的提高。
共享中心作业模式的变化、人员的集中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业务原则,带来了执行的有效性,推动了我们获取数据的质量。
智能化转型落地的最终目标是能否创造新价值
数字化转型是以数据为基础,应用ERP、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变原来的业务模式,从而带来新价值,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什么是新价值?我们将其定义为“替代人、超越人”。
首先,替代人。智能提单、智能审核、智能记账,能替代人手进行常见的审核记账、资金收付等机械的交易动作,并可将风险监控等工作自动化。
其次,超越人。有些事情,机器是否能比人做得更好?智能化转型前,在风险控制的操作上,需要在业务层面做抽样调查,看样本里会有哪些风险,以及风险的重要性如何。但是在数据和技术能够落地的前提下,可以不用做抽样样本,而以全样本量做风险检查,最终做到智能风控。另外在智能预测、智能分析方面也可以超越人脑做得更好。
围绕是否创造新价值的目标,王泽分享了两个案例:智能审核和智能记账。
案例一:智能审核——数字化+审核
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事项越来越多,基础会计审核人员就越多。企业在会计审核过程中的业务现状是纸质单据多、审核规则多、记账规则杂、财务人员多,因此存在着审核耗时长、容易出现遗漏、业务水平难以把控、财务数据应用受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单一技术无法解决等痛点。
对企业来说,真正的痛点是如何模拟人脑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并做出判断?
人工审核的步骤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规则判断,输出结果。而智能审核解决方案,就是按照这个逻辑:第一步代替人脑做数据提取;第二步,把企业审核规则全部内置到系统里,代替人脑做规则判断。这其中,数据提取是核心,数据提取得越完整,自动化的业务范围就越广。
那么,如何获取数据?
实现智能审核的基础,是获取审核、记账需要的全部数据。费控系统和ERP系统内的数据是结构化数据,可直接使用;但是纸质或影像化的财务原始单据,是非结构化的,需要完成结构化数据转换。
这个过程中会有两个问题:第一,非结构化数据的识别准确度,现阶段的智能识别技术还做不到100%准确。第二,财务审核时,会有大量的非发票类单据,这类单据很难通过技术识别,准确率也非常低。
“人肉OCR”,使用技术+人工完成数据提取
人工补录平台就是为了解决全部单据的数字化问题,即用人工将无法识别的信息提取出来,类似于“人肉OCR”。比如识别纸质发票影像时,有折痕或污损时无法识别,就把这些无法智能识别的图片切割上传到人工补录平台,由人工去补录出来。
为什么做智能化时还有人工介入?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场景比较复杂,有大量非标准的纸质单据。如果要做到全自动化,那么数据的完整性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些智能识别不了的需要用人工补充。
令才科技人工补录平台有3万多名兼职人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做人工补录。平台将发票信息碎片化切割,分发给兼职人员,通过APP或网页端仅需一分钟就可以录一个图片,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是最优的。
规则自动化,能够涵盖全部财务审核规则
有了数据库的积累,下一步就是将审核规则内置到系统中,共包括六大审核内容:
第一,真实性审核。发票验真、事项描述相互校验、企业内外部信息校验等。
第二,完整性审核。业务信息完整性校验、原始单据完整性校验、签字完整性校验等。
第三,风险审核。发票连号校验、违规事项入账校验、同一供应商多地业务发生校验、大额采购提示等。
第四,合规审核。准则条款审核、税务条款审核、行业监管要求审核等。
第五,内控审核。差旅会议标准校验、人均餐费校验、摊销与折旧规则、各类补贴标准校验、挂账要求等。
第六,收付审核。收款方与发票盖章方合同盖章方校验、支付金额与发票金额合同、金额采购单、金额校验、收款凭证信息与经营事项校验等。
整个财务智能审核的流程全部为系统内完成,基本属于无感审核。
智能审核与传统审核的差异性:
首先,运营成本低。智能审核7*24小时工作时间,无职场、硬件等成本,无培训、关爱成本。
其次,审核效率高。智能审核可以多任务并行处理,影像信息碎片化,效率大大优于串行处理效率。
第三,业务灵活性高。智能审核模式多种数据部署方式,按量支付成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第四,积累大量结构化数据。智能审核将原来存在于纸质档案、影像图片上“死”的数据结构化,除用于审核规则外,还可以用于更多是数据分析、风险防控。
这就是智能审核与传统人工审核的最大差异点,也是智能审核的核心理念,利用自动化,加上规则自动化去解决人的问题。
案例二:智能记账——机器学习+核算
我们在做一些财务审核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智能审核结束之后,对于一些复杂的财务场景记账,仍然需要人工来判断。
那么,能否实现智能记账?
基于一些经济事项复杂、经济数据多,以及人工很难判断的场景,可以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实现。
机器学习的流程,是先构建数据,然后从历史数据中梳理出记账规则,把这个规则用技术的方式建立起来,直接生成代码,以实现自动化判断。
在构建一套规则时,包括电算化数据和原始单据数据,需要通过OCR智能识别+人工补录的方式,把所有经济事项的数据全部结构化。
那么,机器是如何学习的?
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实现核算科目自动判定,并在执行中自我成长。
机器学习的第一步是模型训练。那么,机器如何去寻找规则?
这个方法叫做随机森林法,假设森林里有1万棵决策树,我们把100万条企业已经记过账的经营数据全部结构化,然后把这些信息放到这1万棵决策树上,这些信息就会在决策树中随机分布,当树上出现什么数据,下方就会生成什么结果。
这些数据的算法都是随机的,在各个决策树里面去组合,此时机器就会自动判断,哪棵决策树上面的结果是正确的科目,它就会加一分,专业术语叫置信,不一样的就不加分,这样第一条数据就训练完成了。
当再给决策树两条、三条甚至十万、百万条数据的时候,它就会继续随机组合,并得出随机结果,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就能得出一个概率。
即当一条决策树上出现某一组词,生成其对应会计科目的概率是95%,当出现另一组词时,生成概率为98%,这就是我们机器训练后的结果。
概率达到95%以上的决策树,就认为已经训练成熟,也就是说它已经建出来一套规则了,之后便可以应用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中,当相同的经济事项再次出现时,机器就会自动判断。
因此,机器学习的最大核心点,是通过技术去构建一条人工无法梳理出来的规则。
所有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的落地的基础,一定是要有海量的数据。如果数据不够,不敢保证机器学习的技术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因此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问题1:从共享中心的视角看,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有哪些?
企业做共享中心,对于数字化转型是很有利的,缺少技术可以引进,但一个最关键的核心点,是企业需要具备大量可用的数字化、标准化的数据。
通常因为业务快速上线的问题,就会导致企业在业务的标准化上做得并不好,可能更多人会关注到技术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以及数据的可用性。因此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制定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很重要。
问题2:不断涌现的数字化工具,对于企业财务在加“数”减“负”方面,哪些工具比较有务实的成效?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所谓智能化、数字化的工具,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包括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因为它的底层逻辑并不是依托于数据,它只是控制流程,但从结果上来看,它确实能够代替人工。
在财务分析和财务审核层面上,大家都在使用OCR来采集抓取信息,但是采集之后要解决什么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现阶段大量的数字化工具,更多的是把原始数据源头和业务源头进行数字化,但我认为更应该关心的是业务处理判断的逻辑,是否有可能建立数字化的模型和工具,这些要比单纯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更重要的多。